酸汤典故及文化
SOUR SOUP ALLUSIONS AND CULTURE
苗乡有句民谣:“最白最白的,要数冬天雪。最甜最甜的,要数白糖甘蔗。最香最美的,要数苗家酸汤。”旧时,苗族同胞居住在大山里,山高路远,生存条件极其严苛艰苦。
《续黔书》记载:“介滇蜀之中,独不产盐,惟仰给于蜀,来远而价昂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贵州之盐,来自四川,但自明清两代,皆对贵州盐务实行管制。尤其是在战争年代,盐更是控制之要。
并且当时苗民属于蛮夷,内部有自己的管理制度,且势力庞大,统治者只能一边镇守一边安抚,在清代魏源的《防苗》一文中,就提到了苗民需要用药材等有价值的东西来交换盐和布,并且在苗民不听话有反抗迹象的时候,就要封锁苗民各境,禁绝一切可食之物,迫使苗民臣服。而盐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,进入贵州境内更是受到严格控制,所以当地行政长官实行食盐限量供应政策,但由于地方贪官和奸商合伙勾结,囤积居奇,哄抬盐价,致使普通苗民根本买不起盐。因为无盐,苗民们饭食无味,走起路来软弱无力。
这时,有一个美丽聪慧的姑娘,灵机一动,找来一个大土钵,装上热米汤,把洁净的菜叶子放在米汤里泡。过了几天,米汤发出一股清香的酸味,大家一尝,鲜美异常,从此吃饭也香了,干活也有劲了。从此,食酸成为苗族菜肴的一大特色。苗家酸汤烙上了强烈的生活印迹。在苗乡,几乎家家都有酸坛,餐桌上几乎“无菜不酸”。
另据黔东南州镇远县《乾隆·镇远府志》卷九记载,“黑苗在镇远之清江台拱胜秉皆是……艰于盐”。人体缺盐,会有 疲乏、头晕的现象,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出了以酸补盐的烹调艺术,“以酸补盐”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食盐短缺的困境,还可以开胃提神,故有 “一天一碗酸,体壮爬高山”之说,由此可见人们对酸汤的喜爱和酸汤的营养保健作用。
清代李宗昉著《黔记》记载:“黔人每岁三月洗白菜铺巨桶中,加以小米,层菜层米,满则以巨石压之,其汁治泄泻痢疾,甚效,土人呼菜。”凯里人食酸的习惯在 《民国·炉山物产志稿》中亦有记载,第四门制造第二类食品就搜罗了“酸菜”和“腌菜”。
凯里人擅长制酸、喜爱食酸,酸食是凯里人民日常便菜,如酸汤菜、泡 莲花白、泡椒、酸萝卜、酸蒜瓣、酸黄瓜等,形成了黔东南独特的酸汤文化,其中又以苗岭明珠凯里市的凯里红酸汤最具代表性。
-
ꁸ 回到顶部
-
ꂅ 400-1566-886
-
ꁗ QQ客服
-
ꀥ 微信二维码